在現代生活中,「選擇比努力重要」似乎成為流行的觀念,但真的是這樣嗎?努力與選擇之間,究竟是怎樣的博弈?以下分享我的經歷與腦內的辯論
以為努力能換來一切
從小,我就知道自己並非天資聰穎,於是學會認命:
認真的讀書、裝乖、踩著升學的規則努力往前。
因為我相信——努力就會有好結果。但現實很快給了我一記記重拳:
- 高中時的第一擊
隔壁同學一句話戳破我的信念:
「你那麼努力念書,也沒考得比我好啊。」
(雖然氣得想翻桌,但不得不承認是事實。) - 大學時的第二擊
考進心目中還算可以接受的大學,卻發現室友只是「考差了才來這裡」。
原來我努力追求的頂標,在別人眼中只是勉強及格。 - 職場中的第三擊
進入職場後,我發現努力再多,如果沒有選對方向、抓對時機,成果仍然不如預期。
有時候,出現在正確的場合、刷存在感,遠比埋頭苦幹來得有效。
這些經驗強化了我的信念:
選擇比努力重要,甚至努力可能是徒勞無功的。
紐西蘭的賽道上,努力變得不一樣
然而,在紐西蘭的學習生活中,我體驗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:
努力本身,不再是一種為了結果的手段,而是一種專注於過程的狀態。在這裡,過於積極甚至會被認為有點「奇怪」:
- 太有條理或計畫,反而讓同學驚訝倒抽一口氣;
- 老師會提醒我,「拿A不重要,好好休息才重要。」
紐西蘭的教育哲學很特別:
- 他們鼓勵你實驗自己想嘗試的事情,保持熱情,不執著於結果。
- 即使給建議,也講究「三明治法則」:誇獎>建議>誇獎。
老實說,我覺得這些方法根本「廢話連篇」,有點不負責任,但後來發現:
語言是有力量的,說著說著,真的可以變成那樣的人。
這種「拍拍手」的教育模式,與台灣的「打屁股」教育形成強烈對比。
拍拍手 VS 打屁股:底層邏輯的差異
- 拍拍手教育
- 界線明確,問題是個人的責任;
- 無限試錯自由,失敗也無妨;
- 更多「欣賞」,少了情緒綁架。
- 恐懼犯錯,讓人更有不安全感,但也更有同理心;
- 強調團隊合作,願意投入情感與時間;
- 收穫「親密關係」,但也耗費更多情緒成本。
兩者各有美好之處,讓我理解:
紐西蘭人的快樂金鑰匙是「親自動手,放下執著」,
而我的強項在於「計畫布局,創造雙贏」。
努力的真正意義
後來,我慢慢鬆開了「選擇比努力重要」的執念。
再次感受到,單純的努力,不為別人、只為自己的清爽感。
像是夏天吃西瓜,輕鬆、痛快。其實,選擇與努力,是兩種不同的大腦運動:
- 選擇:是控制的過程,需要策略與分析;
- 努力:是專注的過程,像是開著車、踩著油門向前衝。
努力帶來的「心流」狀態,讓人忘卻外界干擾,專注於當下。就像經典設計流程的 Double Diamond 理論:
一個鑽石是「選擇正確的事」;
另一個鑽石是「將事情做對」。而努力,就是專注於後者的過程。
鬆開煞車,踩對油門
體能專家 Dr. Andy Galpin 曾形容兩類運動員:
- 習慣踩煞車的人,緊繃、耗能,肌力表現不佳;
- 習慣踩油門的人,肌肉有彈性、效率高,只需偶爾減速。
這讓我意識到:
努力並非盲目用力,而是懂得減速與調整節奏,讓身心保持彈性。
或許這就是,天生計畫控細節控的我,特別喜歡瑜伽的原因,
它教會我如何將專注帶回當下,不是更多的控制煞車,而是學會覺察。
選擇與努力,我都要
身為台灣人,我以「未雨綢繆」的精神為榮;
但我也學習紐西蘭的「快樂生活金鑰匙」,
把它運用在自己的節奏裡。努力,不僅僅是為了達到目標;
努力本身,也是一種療癒。
就像瑜伽練習一樣。你呢?
新的一年,一起試試,煞車前先減速?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andygalpin.com/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drandygalpin